当下器械发展重点的“五大黑科技
2020/8/21 17:12:15 来源:器械之家

  “心、脑”,是当下医疗器械研发突破的重地。在心血管介入产品不断翻新,技术不断升级的当下,脑血管介入(神经血管)领域正在不断跟进,成为新的蓝海。

  或是借鉴于心血管,或是因"血管"制宜而定制化。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全球神经介入领域的一些新设计,新技术,新产品。

  神经药球 Neruo DEB

  药物球囊不是新的概念,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冠脉和外周血管领域。药物洗脱外周球囊导管(Drug-Eluting Peripheral Balloon Catheter,简称DEB)是一种不同于普通球囊和支架的新型介入治疗装置,扩张时球囊表面涂层的药物可单次释放至血管壁,发挥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的作用,同时克服了支架置入的潜在风险,保留了后续治疗的机会,减少内膜炎症反应、降低了血栓形成风险,缩短了抗血小板治疗时间。

6372818349500068145779210.png

  向神经血管领域辐射,是药物球囊比较公认的下一步发展,毕竟以目前我们已经掌握的技术来看,药物球囊技术已经有一定的成功,药物涂层技术也不会成为障碍。

  据悉,目前欧洲主流大厂已经在公关这方面的研究,相信相关产品不会让我们等得太久。

  "分叉"动脉瘤植入物

  颅内动脉瘤在脑血管疾病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约为4-7%,任何年龄段均有发病可能,多发于40至60岁中老年,女性居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约有4000万人存在脑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的症状非常多样。如果动脉瘤没有破裂,它变大后会引起神经压迫症状,通常压迫视神经、动眼神经、外展神经,引起视力下降、看东西模糊、视野缺损,以及眼睑下垂、眼球活动受限(眼球固定于一个方向),少数患者会有眼部疼痛、失语现象。如果动脉瘤破裂出血,会有头痛头昏、恶心呕吐、抽搐等表现,严重的患者会出现突然昏倒、继而昏迷,迅速出现呼吸衰竭,需要尽快救治。

6372818347785712256748415.png

  目前流行的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方式主要有两种,开颅夹闭手术或介入栓塞手术。其中开颅手术创伤较大,受到患者状态,肿瘤状态等因素影响,需谨慎使用。因此介入手术就成为了当下治疗动脉肿瘤的普遍方式。

  手术需在大腿根部切开一个很小的口子,通过神经介入技术把密网支架植入动脉瘤根部,使动脉瘤腔内的血流速度变慢甚至不流动。再将弹簧圈通过微导管置入并填满动脉瘤腔,达到彻底栓塞动脉瘤效果。

6372818346614813777257348.png

  虽然目前介入栓塞手术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但对于一些特殊病变,植入则需要考虑脱落等因素——如分叉病变。针对分叉病变的动脉瘤,辅助植入物很有必要,以确保弹簧圈的稳定。

6372818345067645673682681.png

王冠或花瓣式"托举"

6372818343377216202581426.png

球囊支架式"封堵"

  "可回收"血流导向装置

  动脉瘤治疗的另一个尖端产品是血流导向装置,血流导向装置通常是一种高金属表面覆盖率的网管支架,在动脉瘤位置处形成一扇“闸门”,直接阻止血液流入动脉瘤瘤体内,一旦瘤体内血液被切断了,血栓会在瘤体内逐渐形成,同时内膜细胞会在支架网格上生长,从而重建正常的血管内壁。

  目前市场上的血流导向装置的输送器结构大体相同,不同公司的产品均采用核心部件摩擦套来实现血流导向装置在血管内部分可回收的目的。但是,传统方法制作的硅胶摩擦套与推送导丝的附着力不够牢固,在使用中会在受到较大摩擦力时会发生松动、褶皱或移位,同时尺寸的精准性也无法保证,使得血流导向装置在匹配微导管内通过时不够顺畅,在使用中就不尽理想。而将可回收的技术加入到释放的过程中,极大确保了最优的位置释放。

6372818342030928346662415.png

  新型动脉瘤支架

  该产品同样是一款针对动脉瘤的支架,但是该产品的设计不同于以往的血管支架结构,而是采用了新颖的结构设计,分支采用的非全闭设计在限制血管瘤的同时,尽量避免了其他血管组织的安全。

6372818340430343028417171.png

  这一类似人体脊肋的结构,能够有效覆盖95%动脉瘤应用,同时包括宽颈分叉病变,支架+血管具备导向作用。两端直接一密一疏,密的一端用来调节血流;疏的一端用来锚定。

6372818338402999255646998.png

  经颈动脉血运重建术

  经颈动脉血管重建(Transcarotid artery revascularization, TCAR),是一种新的颈动脉介入治疗方法,将颈动脉切开术与血流逆转相结合(利用导管技术+血流重建技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栓塞的可能性,进行狭窄病变的治疗。

6372818337307099804526801.png

  该术式由美国血管外科专家Enrique Criado教授(MidMichigan Health)和David Chang教授(O’Connor Hospital)共同发明并推广。施术中医生从病人的颈部做小切口介入,之后用途中神经保护系统产品接通动脉的血液流动,这实际上是逆转血液从大脑中流出,将血液向后吸出身体。接着通过收集任何松散斑块的筛网过滤血液。最后,血液通过病人的腿重新插入病人的身体。

  因此,通过将血液从大脑中抽走,然后清除这个栓子,将任何栓子流入大脑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通过过滤它,你可以把所有危险的栓子拿出来,让它离开身体,并且你可以通过一个最小的侵入性手术来做到这一点,其原理如下图所示。

6372818336119209116321347.png

  这样的血管重建,最大的优势是防止在颈动脉处放置器时,微小的血栓残片流入大脑,造成中风。这是一种极为安全且有效的保护装置。直到支架放置完毕,然后将血流复原。

  结语:介入治疗在我国起步晚但发展迅速,且已深入渗透到心脑血管疾病等领域,而大病种发病率的提升进一步推动介入治疗的需求,该领域技术壁垒高,且是一种很依赖器械的领域,因此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市场多以美敦力、雅培等国外品牌为主,但也有微创、先健等国内品牌正在崛起,谁说下一个“黑科技”,就一定不会出现在国内呢?